蚌埠新聞網記者 何沛 文/圖
【核心閱讀】
近期,市委書記黃曉武先后考察調研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雙墩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垓下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古跡?!耙浞掷冒霾贺S富的歷史文化,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要深入挖掘和闡釋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新義,做到既有‘說頭’、又有‘看頭’,不斷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秉S曉武書記的講話為蚌埠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開發利用指明了方向。
以文為魂尋根溯源
千年城市文脈生生不息
圓圓的眼睛炯炯有神,小嘴微笑,橢圓形臉頰兩側各有五個戳刺點連成一斜線,額頭中間橢圓形的同心圓清晰可見……歷史不僅僅是書本里縹緲的文字,當這個拳頭大小、神采飛揚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在蚌埠雙墩遺址出土,歷史就有了具象的呈現,考古界因此而轟動。雙墩遺址的考古發現,填補了淮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原來,早在7300多年前,蚌埠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已開啟了淮河流域燦爛的人類文明。
“蚌埠市區范圍內共出土國家一級文物81件,其中65件出土于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區域內。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雙墩春秋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豐富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p墩文化’的確立使淮河流域考古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對建立淮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年代分期框架和譜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彪p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陳卓表示。目前,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正在逐步進行中,雙墩文化博物館已經封頂,雙墩遺址保護大棚工程、遺址本體展示工程等也正在推進。
孩童嬉戲、紙鳶紛飛,三五老者駐足于祭祀臺基還原區前遙思上古,芒草叢中少女盡留倩影,探方梁上學子低頭鉆研……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然成為我市文化新地標,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前往“打卡”。
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俯瞰效果圖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06—2011年,考古部門對其進行了五次發掘,揭露面積7605平方米,揭開了禹會村遺址的神秘面紗。禹會村遺址的發掘表明,距今七千多年前禹會村遺址就有人類定居生活,距今四千多年前遺址規模達到最大?!坝頃暹z址的文化遺跡現象特殊,文化內涵比較復雜,既有中原河南龍山文化的元素,也有黃河下游山東龍山文化的特點,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和江漢地區石家河文化也有一定的聯系。禹會村遺址自身特點對研究淮河流域文明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尤其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華夏文明與國家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庇頃暹z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王海軍表示,公園核心區域(龍山文化遺存本體區域)建設基本完成,考古研學基地、遺址博物館等基本完工,現代公眾文旅空間初步形成。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基因的延續。提及蚌埠文化的魅力,西楚霸王項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相傳秦朝末年,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愛妃虞姬拔劍自刎,上演了“霸王別姬”的凄美愛情故事。后來,虞姬自刎處長出一種草,形似雞冠,紅艷如火。據說虞美人花鮮艷的紅色是虞姬飛濺的鮮血染成,后人稱之為“虞美人”。近日,垓下遺址大面積虞美人花盛開,引得眾多游人前來打卡。
垓下遺址位于固鎮縣城東25公里,濠城鎮北沱河南岸,為不規則四方城,遺址面積城垣內近15萬平方米,護城河內面積約20萬平方米,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范圍220公頃。目前,遺址公園內的垓下遺址展示館、非遺展示中心和文物陳列修復展示項目均已完成。
保護傳承城市精魂
蚌埠超級IP如何打好打響
在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祭祀臺基還原區內,市民楊波和女兒述說著大禹治水、禹會諸侯的故事,這里仿佛一條時光隧道,帶領人們“穿越歷史”。
近年來,我市圍繞人類起源、淮河文化等重點主題,探索未知、提示本源、證實歷史。時至今日,大禹、霸王別姬、“雙墩人頭像”成為蚌埠文旅的超級IP。國內學者名流、文博愛好者、游客常常來到蚌埠感受雙墩遺風,尋覓大禹足跡,感懷絕美愛情故事,彰顯文化地標效應。
文化聚合,進而實現文旅融合。蚌埠這些超級IP該如何打好打響?
垓下遺址大面積虞美人盛開
用遺址和文物講好“蚌埠故事”,雙墩的歷史資源得天獨厚?!半p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園區內文物保護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進行園區內考古發掘工作,進一步拓展對雙墩和鐘離國的認知,探尋蚌埠地區早期文明進程。以雙墩文化博物館和雙墩文化體驗中心為依托,配套引進主題考古樂園等項目,打造市民休閑社交場所和兒童成長的‘第二課堂’,定期開辦主題講座和非遺體驗活動。在將市民請進來的同時,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努力走出去?!标愖拷榻B,將結合考古工作進度,將雙墩文化博物館館外的考古發掘與館內的保護展示利用全鏈條對市民開放,讓大家更直觀更系統地了解雙墩考古文博工作,由“雙墩的關注者”變為“雙墩的參與者”。
如果說名人是城市的招牌,那么歷史文化展示則是城市的筋骨、根基,這也是文旅產業的重要資源。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垓下遺址考古工作站內,一件件修復好的陶制文物擺放在展架上;走進公園西部的垓下遺址展示中心,剪紙、陶藝、拓印、泗州戲、大鼓、琴書、布藝等非遺項目映入眼簾;垓下遺址展示館內大事記、史前垓下、楚漢風云、漢室天下、漢代垓下以及多媒體場景模擬等多個展廳,利用雕刻、壁畫、雕塑、模型、情景模擬等方式將垓下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漢文化)系統地展示出來,彰顯了蚌埠歷史發展的脈絡。未來,將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更好地保護、展示、利用垓下的文化名片,為游客提供一個觀光、探秘、休閑、度假的旅游環境。
已經對外開放的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禹村古柳、考古科研中心、“考古學家的院子”成為眾多文藝青年的打卡地?!傲⒆氵z址文化內涵,我們依托大禹治水的上古壯舉講好蚌埠的英雄故事、依托“禹會諸侯”講好蚌埠的家國故事、依托“禹村古柳”講好禹娶涂山的蚌埠愛情故事、依托湯湯淮水和淮畔風光講好蚌埠的淮河故事、依托豐富的遺址遺跡現象和文物器型講好蚌埠的上古故事?!蓖鹾\姼嬖V記者,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以遺址博物館、考古科研中心、龍山文化遺存本體保護修繕展示工程等為核心,以公共考古研學體驗園、花海、附屬娛樂設施及特色民俗消費商圈等為外延,打造集考古科研、文化傳承、主題教育、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匯集“吃、住、游、學、娛、購”等諸多元素為一體的現代化大遺址綜合保護利用公共空間。
謀劃發展一批文化產業
打造城市文旅新名片
文脈千年綿延,以文潤城,浸潤心田。蚌埠擁有雙墩文化、大禹文化、大漢文化、大明文化、鐵路文化、工業文化、民俗文化等,除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的實施,還有一批如谷陽城遺址櫻花園提升改造項目、懷遠縣老一中片區文旅項目等歷史文化項目,蚌山區紅色美麗鄉村旅游項目、懷遠縣楊集紅色旅游特色村項目等紅色文化項目;柴油機廠文創園項目,米廠文創園、蚌船1938項目、皖酒文化園項目、衛食園博覽園工業旅游項目等工業文化項目;蚌山區鐵路樞紐文化旅游建設工程項目等鐵路文化項目。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圍繞做好“抓兩會、推兩基、展新貿、靚淮河、促文旅、創幸?!钡墓ぷ髦骶€,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把推動文旅產業發展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按照“文旅融合、核心引領、軸帶鏈接、龍頭帶動、片區聯動、組團崛起、全域美麗”的思路,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加快構建“一核、一帶、兩龍頭、三區、三組團”發展新格局。
深耕蚌埠文化沃土,它們承載著太多“老蚌埠”的記憶,如何保護和活化利用,成為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市民關注的熱點。
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近年流行的文化遺產保護原則?!氨Wo好文物和文化遺產,需要深入研究文化內涵,還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旅融合打造蚌埠文化品牌?!笔形幕w育旅游局產業發展科科長賈伯劍認為,雖然老天爺賜下的、老祖宗留下的、老前輩創下的蚌埠文化資源得天獨厚,但仍需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梢酝ㄟ^“場景”“美食”“文創”“演藝”來講故事,將蚌埠地域文化符號嵌入景區;著力推出一批“蚌香百味”招牌菜、伴手禮、餐飲名店、餐飲名街;推出一批“愛埠釋手”文創產品、特色非遺產品等旅游商品;推出2~3個在省內外立得住叫得響的旅游演藝精品;鼓勵和支持景區推出體現蚌埠地域文化IP特質和價值的大中型駐場綜藝演出。
當前,我市文化保護、文化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項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各級各部門正從基礎設施改造、文化內涵提升、產業業態引進等多方面加大力度。目前我市文化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項目庫在庫項目共102個,其中包括續建項目33個,如懷遠白乳泉景區綜合提升改造項目(一期)、朱頂鎮洪山村綜合旅游開發項目、固鎮縣濠城鎮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期項目、禹會區涂山公園項目、江淮植物園等;計劃開工項目18個,如龍亢農場創建4A級景區提升工程項目、臨北古渡口遺址遷移保護工程、蚌埠市大洪山國家級健步走步道建設項目,以及柴油機廠文創園項目、龍子湖區文旅建設項目等51個儲備項目。未來,通過一系列文旅深入融合的項目建設,不僅為蚌埠再添一張張響亮的文化旅游新名片,也為文旅發展注入新動力。
關注蚌埠發布微信
關注蚌埠日報微信
蚌埠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皖ICP備07008681號-1 皖網宣備070018號 皖公網安備34030002000168號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舉報郵箱 bbrbs@bbnews.cn 舉報電話 (0552)4017493